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国办〔2016〕71号文)中明确指出“发展装配式建筑是建造方式的重大变革,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举措”,“要大力培养装配式建筑设计、生产、施工、管理等专业人才”,“鼓励高等学校、职业学校设置装配式建筑相关课程,推动装配式建筑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据住建部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新开工装配式建筑共计6.3亿㎡,较2019年增长50%,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约为20.5%。随着建筑产业化的推进,装配式建筑技术人才需求显著增大。数据显示我国建筑产业化专业技术人才缺口已近100万人,从研发、设计、生产、施工、BIM以及运维,都需要大量的综合性专业技术人才。而当前的高职院校缺乏对该种技术人才的培养,无法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紧跟建筑产业转型升级,助推装配式建筑技术人才培养。
然而原有的人才培养体系存在诸多问题,无法支撑装配式建筑综合性技术人才的培养。
1.原有人才培养目标不适应装配式建筑发展需求。
装配式建筑具有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信息化管理的特点,这与传统的现浇结构建筑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有的以传统建筑岗位需求为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已不适应装配式建筑对人才知识技能的需求。
2. 原有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不适应装配式建筑岗位对知识能力的要求。
专业群内原有各专业的课程体系相互独立,教学资源共享不足,教学内容与行业发展脱节,人才培养仅仅是围绕本专业原有人才培养目标开展。这不仅导致不同专业学生在专业知识与能力上差别很大,综合性知识技能培养不足,而且造成学生的知识能力不能满足建筑业新兴业态发展的要求,学生就业面相对狭窄,职业适应性不强。
3. 原有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创新性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各专业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只是注重专业知识传授,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综合技能、人文素养、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适应岗位、适应企业、适应社会的速度慢,无法满足创新性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4. 产教融合平台没有构建起来,缺乏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体制。
原有人才培养过程以学校为主体,忽视了企业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在实习实训中缺少深度合作的企业,导致学生实习实训存在随意性和盲目性,学生的知识、技能不仅发展缓慢而且脱离行业实际需求。